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67 lines (708 loc) · 66.2 KB

群内讨论收藏.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67 lines (708 loc) · 66.2 KB

群内讨论收藏




未回答问题

@嗜热链球菌:

Hello想请问一下大家有没有碰到过remote usability testing的时候如果有人用apple magnifier进行zoom screen sharing,研究员看不到受试者magnifier里面放大的内容的情况啊




无障碍设计与开发

用研招募如何区分低视力用户与读屏用户?

(2021.2.11)

@嗜热链球菌:

我现在的项目是测试阿拉斯加航空desktop网页的accessibility问题,想要测试的人群是people with low vision。 我们本来预期招募到的受试者应该是用zoom/magnifier一类的工具或者是zoom/magnifier+Voiceover一类的工具。但是现在招募到的一些人是只使用screenreader的用户 [...] 就很好奇你们行业内测试的话是把用不同类型tool的人分开测还是说可以混在一起?

@Jimmie:

我所在的产品组找了Level Access来做的测试,他们确实有不同类型的用户,有的是用Zoom Text,有的是用Screen Reader,发现的问题也确实不一样。我们给了他们test cases,他们就是找了不同的用户,测试同样的cases。招人的话还是这些专业的公司比较有效。

@夏冰莹:

我们会分low vision user和screen reader user这两类,screen reader user指主要使用读屏软件操作的人,low vision user用的tool比较广,包括但不限zoom / large text / color inversion and correction / bold text / screenreader。招募screening的时候我们会问你使用哪些assistive technology,而不是你是否self-identify as [a certain disability],这也是包容性调研方法的一种best practice。

@嗜热链球菌:

那如果是两种都用的人应该放在哪一个group里面测试呢。。?比如又用zoom又用jaws这种screenreader的

@夏冰莹:

用screen reader的人我们会follow-up问你有多少时间是使用screen reader的,超过50%我们归类为screen reader user。但是也不是很严格啦,主要还是为了保证user pool 比较多元,各种都有一点。

@丁尧:

冰莹和张涛老师说的很完整了,总结一下是low vision可能用一种或几种组合:

1)magnification

2)text to speech,比如ZoomText(注意这个不是screen reading)

3)high contrast

4)screen reader

这些尽量在screener里都问清楚👌




无障碍用户调研,co-design,可用性vs易用性

(2021.2.12)

@夏冰莹:

我也提醒产品同学们不要直接在这个群里做直接的用户调研,这个群里的障碍用户都是顶层用户,有参考价值但不具备代表性,你们也得出去采访更多类型的用户

@欣杰:

冰莹老师说的太对啦。下一个阶段应该考虑从被动式用户调研(倾听痛点和需求点)过渡到co-design。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残障朋友们成为同事和合作伙伴,才是设计的包容体现。我们是一同设计,而不只是为对方设计[加油]

@Olivia:

很同意!聆听痛点那些是最开始的user interview要做的,真正iteration需要的是participatory design

@夏冰莹:

participatory design +1,我觉得【团队里有残障同事】和【进行大量多元用户的迭代调研】都要进行,而且残障调研特.别.容.易陷入"找到的用户全都是过于了解科技的顶层用户”,所以也要留意,不是一两个盲人用户说"我需要以下100个能帮到我的高级设定"你就真的要加100个高级设定进去,而是更深入地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需求

@Meng:

赞同+1,我们组之前就为霍金做轮椅上的电脑,组里也有高位截瘫的同事全程involve,虽然我们不是专门做accessibility的,但是因为有那个同事,很多时候brainstorming可以有很多很好的我们想不到的点。

@张阳:

感觉群里的视障朋友们,其实很理性的反复在告诉我们产品经理,、别乱搞,先把标签加好,把焦点搞定。这个其实适用所有的产品设计,别乱搞。

嗯呐,加好标签,做好焦点这个最基础的事情的最大难点其实是要能长期坚持做好。不然心血来潮,修了一堆bug,一迭代又坏了。长期做好这个事情,可能比做几个漂亮的功能更有意义,也更有挑战。

而且最后修改这种很难有人愿意做,没有visibility,又很辛苦。

@夏冰莹:

需要把无障碍适配融入到平时的开发流程当中、记录下来,不然one-off的无障碍改造肯定是无法坚持的。

对,这个就需要领导表态了,比如考核的时候无障碍改进可以作为加分项,或者我们大组是有product inclusion award这种奖励机制的。

@王慧:

冰莹老师好,对这个说法有一点不同思考。不知道为什么,昨天晚上我们讨论的时候,我其实就感觉到您看了发言一定会来做这个提醒,哈哈。可能是看您文章比较多,对您的观点比较了解吧。

我觉得,首先目前的无障碍,我们讨论的其实还是可用而不是易用,可用是一个产品所应有的属性,并不是需求。重点解决的是基础的共性问题。如果到了易用性的层面,才有必要考虑用户的代表性等等。

其次说说代表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昨天所说的,都是一些普遍的可用性问题,例如反复强调的标签、焦点等,并没有说太多个性化的东西。我有时候比较担心一些简单的所谓调研,因为要对一个产品提出合理的建议找出问题,首先是对这个产品要有了解,而产品可用性解决之前,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伙伴其实对产品都是缺乏了解的。如果对产品本身不够了解,针对可用性所提出的建议其实是存疑的。见过一些产品最终在可用性还没有达到的时候就跌入了不停的搜集用户需求的怪圈。

我们还从来没能顺利用上这个功能,总来问我们怎么做你们觉得更好,有点不知所措。这就跟我从来都没吃过螃蟹,你非要问我怎么做好吃一样有意思。而如果是不加思考的回答,对螃蟹怎么做好吃可能会得到许多答案,但经过思考的,都会提醒你我能不能 先尝一下螃蟹。

最后要能分的清什么是必须改进的共性问题,什么是需要建立在可用性实现后,针对不同需求所做的个性化设计,这个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Sam:

我们一直有个观点:做好产品的无障碍,根本就不是什么需求,也谈不到提需求,你的产品无障碍不好,就是纯粹的产品有bug。如同有用户反馈说,你的产品只要点击某个按钮就会导致程序闪退,那产品需要做的是修复bug,而不是问用户,那你觉得点击后应该达到什么效果?所以,都2021年了,还有很多产品经理认为做无障碍是用户需求,这实在是不妥。

王慧:

您讲的很好,我们其实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开发之中。融合一定是解决无障碍问题和残障认知的最好方式。甚至不仅是工作上的协作融合,教育上的全纳教育等等,都是可以推进的方向。

但目前的现实是,我们大家想找一个视障人与明眼人可以一起顺利使用的在线办公软件都如此困难,障碍都如此多,如果没有超强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即便有这些,也只是具备了努力让自己融入团队的可能性,后续是否能真正获得可以正常工作的无障碍支持和帮助,也是未知数。

其实目前多数软件的问题还是停留在可用性的层面,甚至如果有一个走心的产品经理,不需要做调研都应该知道怎么改。当然我不是批评热心的产品经理们,大家目前的一个普遍情况是对残障的基本认知缺失。从来都不知道视障人能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突然有人告诉你我因为视障用不了你的软件,我想产品经理一定是晕乎的。所以目前的这种现状我完全理解大家。

一点点来吧,我的观点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您在公司内部能推动建立整个无障碍的体系当然好,如果不能,也请力所能及的将您所涉及到的部分尽量做到可用,哪怕是将标签写标准,将焦点做规范,其实都是对无障碍的推动,都能让障碍人群在使用的时候少一点惆怅。[抱拳][抱拳][抱拳]

杨永全:

这个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一定要广泛的调研,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无障碍例子,要么只听顶层用户的,要么只听底层用户的结果,做出一些特别极端的东西

王慧:

我个人认为一个产品的可用性,并不需要太广泛的调研。当满足可用性之后,需要做广泛全面的调研来实现易用性。不然很可能在可用性阶段就陷入无休止的调研怪圈。

夏冰莹:

说得对,达到最基本的可用是压根不需要去做什么用户调研的,安卓 iOS Mozilla/W3C等开发者文档里面已经把规范解释得很详细了,也有自动化的测试工具,学一下照着做就是了,比做用户调研要快多了。




无障碍做得好的中文app推荐,焦点合并问题

(2021.2.12)

HOHO:

请教,国内在无障碍提示方面有做的比较出色的不?可能微信还不错?

三盛:

IT之家,感觉无障碍就比较好。

夏冰莹:

我记得下厨房的无障碍好像做得意外的不错... 下厨房不是所有按钮都有标签,但是有的标签写得都不错,简短清晰

王慧:

您可能想不到,就连微信也还有许多按钮连标签都没有,更别提提示的正确与否了。 实际上冰莹老师刚才说的两个原则就很好了,重要内容前置加简短清晰

Eureka:

还有个小APP 古诗文网,在屏幕阅读器下体验还不错,当然不是说他本身具备朗读功能,而是许多标签和焦点处理很好

小伙身上有wifi:

腾讯课堂无障碍不错,这是我见到播放页面能操作比较好的 真的要表扬腾讯课堂播放页面的无障碍,有个问题就是操作按钮消失太快了。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优化过。

火影:

安卓端的微信,无障碍很糟糕。

杨永全:

有一个应用是微喇,也可以看一下。它的很多地方提示还是可以的 不过也有一些提示冗余的地方可以看看

Eureka:

应该批评支付宝的是有些页面直接提示 不支持屏幕阅读器

火影:

跟这个相似的Ios端唱吧处理的还是比较不错的,安卓的目前我真的没有想起哪个是比较类似好的。

夏冰莹:

哦对uber eats的台湾中文版做得不错
uber首页焦点截图
比如说uber eats首页每个餐馆是一个大的焦点,不用滑很多次,这个焦点的朗读内容是:不一样早餐屋,价格低于平均值,类别 早餐和早午餐,将在45-55分钟后送达,评分4.8星、基于500多个评价,送餐费25新台币 能感觉到有认真考虑把视觉信息合理转换为容易理解的文字

SUN:

信息结构化了👍🏻

HOHO:

但这样处理,会不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我想快速了解送餐时间,只能等他说完?@夏冰莹 - 谷歌无障碍设计 

夏冰莹:

这是个好问题,不同用户的需求也会不一样,我觉得没有one size fits all的答案 不过我们确实经常听到用户抱怨读屏软件操作会导致手很累。所以重要信息前置很重要… uber eats这个低信息量,合并焦点还可以,毕竟读屏速度都开得很快,但如果是很大一段话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就不适合合并了

杨永全:

其实焦点合并也是有一些争议的。我觉得也是存在有些信息放到后面可能会影响获取效率。对于低视力用户来讲,交警合并可能也不是一个好事情 我感觉苹果系统下的焦点合并是有些过度的

火影:

具体页面具体说有一些页面真的不能合并大的焦点。 就像MIUI有一次把天气的整个预告全部是一个大的焦点,结果小伙伴们纷纷抗议。

Eureka:

对,这个是很典型的15日的天气合并成为一个焦点

火影:

然后还有一段时间就是MIUI锁屏页面焦点过于多了,这个时候也纷纷抗议,所以我觉得这个不能一味的怎样怎样,有的时候的确具体页面需要不同的处理。

王慧:

不过这个其实也属于易用的范畴了。具体到抖音,其实目前阶段还不用考虑这种问题。因为抖音是压根没有焦点,所以暂时可以不考虑是否合并的问题,因为读都读不到。特别典型的是订单提交界面。

杨永全:

搜狗。拼音的PC版无障碍做的还是很扎实的




朋友圈读屏优化与焦点合并,Magic Tap

(2021.2.15)

一同Sky:

转发一篇之前写的关于微信朋友圈,提高操作效率的方案给类似的产品参考。 https://mp.weixin.qq.com/s/yfMi0p28Vr9QpkCj6Y6sRw

夏冰莹:

请教下全部评论合并成一个焦点这个建议,比如我第二次回朋友圈来,只想看最新的评论,前面的没法跳过,会不会也很低效呀?焦点合并这块感觉矛盾好多 高效和精准不可兼得

一同Sky:

这块我觉得就要做一些取舍了,要根据用户使用频率走。很多普通的设计部也有这种矛盾的问题存在吗,但最终还是妥协于用户(比如微信下拉小程序面板)。当然,您提到的这些问题可以作进一步优化的,只是当时考虑到改造成本和用户接受度做了个权衡。

夏冰莹:

那你觉得不考虑成本的话最优解是什么?合并成一个焦点、点击后弹一个弹窗出来、每条再有单独焦点吗?

风清扬:

@夏冰莹 - 谷歌无障碍设计 全部评论合并焦点是个低效的馊主意。上面说的功能其实是ios的魔法轻拍。这个魔法轻拍安卓辅助功能暂时没有雷同设计。

@夏冰莹 - 谷歌无障碍设计 但如果有可能你们可以做这个设计。这个功能是将界面中每个大项目中的一致焦点合并到大焦点下。被广泛用作推特,脸书,微博等社交 app 苹果针对轻拍和滑动菜单应该也是有一些对应的标准的。

夏冰莹:

magic tap不是用来暂停和播放音乐、接挂电话的那个吗

风清扬:

@夏冰莹 - 谷歌无障碍设计 我知道。天坦还写了一个出来。但能实现魔法的一小部分功能,比如接听挂断,开始停止。但写不出来高级的功能。比如你去微博上魔法一下,你去朋友圈魔法一下。你在我们的微信消息上魔法一下。 魔法后来由两部分。你说的是早期的魔法。是耳机线控。 后来魔法开发者可以是配了,比如微博或朋友圈,每条动态后面都是评论、点赞。那我们就把它收进魔法。通过手势唤起焦点。日常用在浏览时则遇不到。

明瑞:

magic tap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定的交互 比如在键盘上tap就是语音识别

风清扬:

后面的提示会变成您用双指双击来唤起更多选项。大概意思是这样。

夏冰莹:

我在微博能听到”使用双指连按两次来进行更多操作”,而且虽然我的系统是英文的但这条语音是中文的,也就是说这个菜单和提示都是微博完全自定义的吧

风清扬:

对,这个提示应该是自定义的,你放到朋友圈,微信消息都有类似提示。

夏冰莹:

对你第二个发的这个“操作”菜单是我比较熟悉的自定义无障碍动作(单指上下滑查看操作、单指双击执行操作),这个是安卓也有的

风清扬:

双指双击,也是苹果自家的。只是国内有盲人用脸书,推特等瀑布流应用体验到了,绝对非常OK,就引入进来了。 其实他是两个场景。魔法轻拍针对的是界面存在同样焦点,且这些焦点大多时候你不用是没意义的。比如评论、点赞。可以再盲人浏览时浏览不到。需要的时候通过手势唤起病针对当前项目进行执行。 第二个场景其实是针对长按菜单的。将长按菜单做到这个里面,读屏会提示用户有可用菜单。就可以在操作下进行选择了。这个talkback 也有。 这个第二个场景我也真是好奇了,为啥安卓就没人跟进。

夏冰莹:

我也一直纳闷这个,我怀疑是我们的开发者文档写得不够清晰,开发者都不知道有这个

风清扬:

我的总结就是处理多焦点,苹果通常用的就是魔法。处理长按菜单,用的就是上下滑动那个自定义菜单操作。 我在华为的通知栏上看到过能针对通知进行单独清除和激活的操作。但我怀疑这个特性不是华为做出来的,是华为仍保留相关代码。在天坦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自定义菜单做到常用功能里,在支持自定义菜单的控件上自动将上下滑动作为自定义菜单选项。可是这都过去几年了,愣是没人适配。

夏冰莹:

其实我们是不推荐开发者自己加入“双指双击可以X”这种使用提示的 这个应该由读屏软件中心控制,比如用户不想听可以在读屏软件里关掉,还有微博也有提示语言和系统语言不匹配的问题

一同Sky:

是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提示可能很多用户无法发现这个隐藏功能。现在的朋友圈、微博的提示,应该是放在了accessibilityHint里了,刚刚试了下,关闭hint就没了。

夏冰莹:

哦哦api很完善嘛!我觉得苹果应该自己通过旁白做magic tap的提示语音而不是让开发者做,但是这样问题就是在音乐app里,每一个焦点都会有magic tap提示…

风清扬:

这就解释了魔法在每个软件提示多少存在差异了。

一同Sky:

我觉得苹果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实现方法的,只是国内的开发照猫画虎了,我自己没做过iOS开发,所以不太肯定。

Mr. Huang:

如果要把所有的交点整合在一起,又想看最新评论,开发者可以适配一下魔法轻扫,就是三指左滑或右滑,可以进入查看最新评论,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跳过发表的内容,但需要进行手势操作。

懒人:

感觉朋友圈评论这种属于重要信息了,没很好的解决方案前直接合并略显粗暴了些




包容性设计和通用设计有什么不同

(2021.2.21)

TT:

包容性设计和通用设计有什么不同?

夏冰莹

我的理解是概念差不多,都是“让所有人都能轻松使用你的产品”,不特别针对残障人群。建筑和实体产品界用得比较多的是通用设计、因为只有一个设计需要供所有人使用(通用),而软件界用的比较多的是包容性设计、因为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客制化产品,侧重点是“包容”、考虑到所有人

我也看到有人说包容性设计强调的是设计方法和过程、通用型设计指的是结果

Andy:

知乎: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和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区别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5305/answer/40997449?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78649696976896&utm_content=group2_my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

Micky:

通用设计根植于建筑和环境设计领域里,强调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通常指的是物理上的解决方案。通用设计的原则侧重于最终方案的属性,比如“使用起来简单,直观”或者“信息可以被看到”。 包容性设计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数字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是一种方法。虽然实践包容性设计也应该包含让人更无障碍地使用产品,但包容性设计并不是为了满足所有可达性标准的设计过程。

两者的区别: 首先,通用设计最适合用来描述最终设计方案的品质,特别适用于用来描述物理对象的性质。相反,包容性设计关注的是设计师如何创造出设计方案的过程,例如这个设计过程中是否有让被排斥的群体为之作出贡献。 简而言之,通用设计是一个设计能尽可能符合所有人的需求,而包容性设计,是一个设计只需符合一个人的需求。包容性设计可能不会最终产出通用设计的结果,通用设计也可能并不需要任何被排斥在外的用户的参与。

黎昉:

通用设计及其研究的演进 https://mp.weixin.qq.com/s/bgoq33auqAMMxKqIza7pww

Micky:

包容性设计并不意味着要设计一件所有人都能用的东西,而是设计多种让大家都可以与之交互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在设计中找到归属感。

夏冰莹

炸出来好多从业人员 我的看法和何盈一样,通用=同一个设计供所有人用,包容=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不一定是通用型的单一设计方案

Micky:

包容性设计是一套能充分发挥人类多样性的方法。重点是,这种方法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人都是设计考虑的对象,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不同视角的新观点。

夏冰莹

不过实际使用中我也经常会互换着用,主要是建筑和工业设计用通用比较多、互联网用包容比较多

Andy

之前我和导师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些定义也一直在演变,在学界基本共识这些都是指设计过程,让尽量多人可用,互换使用这些术语也基本不会产生误解。个人偏好“包容性设计”,因为universal听起来确实更“结果导向”,而且并没有产品能真正达到universal可用

夏冰莹:

对对,我也觉得universal只是理论上的目标,实际是根本达不到的

黎昉:

一项具体的设计当然难免有边界,设计对边界内外的处理和包容性往往有着明显差别。设计的包容性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由当前的设计所提供,而是当前设计与所有其他设计共同提供的,当前设计和将来设计都是对现有设计的补充,并将加入其中。 想用一种设计实现对所有需求的包容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那反而更接近于垄断思维。 只不过在公共建筑和环境领域,设计对像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这时候通用设计在公平正义方面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Andy:

+1 看到过一个包容设计的定义提到“while remain profitable” 我比较认同包容设计需要让步

Micky:

这是一个很宝贵的问题~ 因为在翻译Mismatch的时候,作者Kat Holmes就反复强调一点:包容性设计它没有具体的形态,要识别它很困难,这是实现包容性设计的一个难点,相反排斥性有形态,人们能确实地感知到自己被拒绝,我们不妨从识别排斥性设计开始一点点建立共识,而把通用设计、可达性设计、包容性设计这三个相关概念放在一起观察,对理清概念之间的差异很有帮助。

黎昉:

这是由设计自身的可持续性决定的

夏冰莹:

嗯我觉得Kat的这个解释方法很妙,我们无法衡量一个设计是不是真的完全“包容”和“通用”,只能通过主动去观察测量exclusion而不断让产品变得更加inclusive

Micky:

她总结出来包容性设计3个原则,供大家参考一下哈:

  1. 能识别出排斥性的存在,即那些当我们带着偏见去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排斥性设计。
  2. 向人类的多样性学习,人类是适应多样性的真正专家。
  3. 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出发,扩展到解决大规模发生的问题。专注于对所有人类都很重要的问题。

黎昉:

这三点也是微软奉行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排斥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当你作出一个选择,被放弃的选择就遭到了排斥,比如你选择了苹果,Android就遭到了排斥。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关键资源稀缺有限的背景下,排斥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所有需求都在竞争有限的供给,竞争力不足就会被排斥。 她更多的是启发盲点,比如大家都认为包容=好=普惠,她会提醒:包容不等于好,排斥也并非绝对的不好,然后给出不同scale的包容到底落地的形式是怎么样的

夏冰莹:

我觉得意识普遍是有的,就是enterprise产品执行起来实在太难了[苦涩] 尤其是kpi最重要的ads

黎昉:

抱抱🤗~我也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在推进中文版的落地,可惜有些不可控因素导致出版时间一再被延迟了,书里谈到的内容确实不是偏落地的,这本书也没有被归类在设计类书籍里面,更偏向于business的书,可是当设计师们在看的时候,特别是被现实世界里被各种毒打的设计师们,会有一种:找到组织 的感觉。

所以去年便有了第二本Building for everyone的偏落地的书,可以参考一下

英文版的电子书在Amazon可以买到,也有Kat Holmes的音频版本,中文版的需要再等等,年底会上纸质、电子版和音频版

这是audible的英文版本 https://www.audible.com/pd/Mismatch-Audiobook/1469078813?source_code=GO1DH13310082090OZ&ds_rl=1262685&ds_rl=1263561&ds_rl=1260658&gclid=CjwKCAiAg8OBBhA8EiwAlKw3kn-SEU82N48cOlVVbT3MPPV6eh94wZsMnhVtkj4_XKdk_6bih53Y9BoCfdEQAvD_BwE&gclsrc=aw.ds

中文版的Mismatch也在收集大家的意见,需要新增什么样的版本会更友好,在什么媒介上会更容易被获取,欢迎大家来共建

可以参与翻译它也是Kat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因为我本不是专业的作家,自己也是患有严重的阅读障碍的体验设计师,看到中文版的市场刚需,以及不忍心这本书也被常规地翻译和出版,所以才向Kat自荐来组织和执行中文版的工作。

Dawn华:

关于“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的区别,建议参考我们最近发表的论文(《装饰》2021年2月1日,“通用设计及其研究的演进”) 全文见前面黎昉的分享




app对超大字体兼容的困难

(2021.02.25)

王玄:

对于需要大字号的 low vision 用户,目前的情况还是非常不理想的 操作系统内置的字号调节对于大部分 app 无效。许多 app 在自己的设置里有调节字号的选项但是很难找,也往往有一些界面的字号不受设置影响。能考虑好大字体兼容的 app 少之又少。

对此,我有如下问题 1,我想听听 UI UX 的朋友们对于大字号适配问题的看法。我知道很多时候调大字号会破坏 UI 布局,可能意味着增加很多工作量,比如说很多按钮可能需要重做 2,在开发 app 时,设置全局字号变量或者使用系统的字体设置,会有哪些困难? 3,目前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于大字体的兼容是否有推荐标准呢? 4,对于无障碍研究者,是否认为大字号的兼容性非常重要?还是认为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大部分 app 中很难放大到200%以上字号,能获得收益的人群较为有限,因而不认为这是一个高优先级的事情?

andy:

  1. 你说的对,大字号适配要上升到设计系统(design system)的级别,很多基础组件、框架要重设计,不是一两个设计师工程师能推动的。所以很多应用不respect手机系统设置。
  2. 我理解的是开发难度不大,主要阻力在设计。(我的观察,欢迎其他意见)
  3. WCAG 1.4.10 reflow(反复滚动),简单理解为400%放大时依然不丢失信息、不用水平来回滚动。
  4. 在我这儿大字号优先级非常高,因为不止视障,放大还有助于肢体障碍、认知障碍、眼动用户等。

夏冰莹:

系统设置了大字体但大多数app无效应该是iPhone特有的问题,因为它的大字体需要app支持dynamic type,安卓的话设置了大字体是绝大多数app都会默认应用的,只有少数比如Facebook采用了非常规的view所以不好使,这个问题我们也跟他们抱怨好多次了。安卓的大显示尺寸是所有app强制应用的,实在不行也可以用这个。

我们内部是要求所有app都能适配175%字号(没到WCAG要求的200%是因为200%问题太多了,现在还没解决好),但还是有不少Google app达不到,更不用提第三方了。目前正在推行的推荐方案是“长按之后显示完整字串”,但还没有太多人做这个

还有一个解决方式是跑马灯,比如安卓的quick settings在大字号的时候就会开始滚动,但是那样视觉效果和可读性也很糟糕

从系统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些别的探索,让用户能把原本不支持大字或者大字后界面会有问题的app变得更可读可控,具体不多说了涉及到保密。

主要阻力在设计+1,很多tab、工具栏、grid layout之类的组件是压根没法支持200%甚至400%字号的。我记得WCAG也是说200%以上字号用放大器会更有效。我们不太可能期待所有app都主动做好适配,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由系统负责基于accessibility tree或者图像识别来提供额外工具的。再多我就真没法说了🤐

海岛游乐园:

小白想问老师们一个问题!如果平板上的设计,最小的字体已经达到了20pt,还需要做到175%可读吗!(还是我得去看wcag的规范补课!)

夏冰莹:

需要,因为用户的大字号设定是全局设定,不能让用户开了大字号之后有的app能用有的app不能用

顺提低视力用户我认为最合适的手机是三星,继承了安卓良好的大字号和大显示尺寸支持,而且放大器的功能是安卓方最强大的

王玄:

iOS 这个问题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吧,没有强制要求 dynamic type 是因为强制要求了很多老 app 就得下架了?但我很想呼吁苹果对新上架 app 做强制要求。苹果一向控制力很强啊,像 apple id login 这种都推动的非常快。

我手头的 Android 手机上没装太多国产app,我怀疑很多国产app是不达标的。比如说知乎的 iOS app,竟然需要在四个不同地方设置字号,全设置一遍之后还会有漏网之鱼。它根本就没有上架 Google Play ,我也不想从不安全的源安装app就没有测试它的 Android 版 我测试了一下淘宝,淘宝显然也是不支持 Android 系统的字号设置的。实际上我怀疑中国的所有头部app全部使用了自家私货框架,但没有更多测试我也不好下结论

夏冰莹:

我回去瞅瞅中国app… 确实头部app都那么复杂,如果用自制框架也不奇怪。不过我要推荐安卓的大号显示尺寸,这个会骗手机以为自己的屏幕分辨率更低,这样就能强制把所有东西放大,很好使的,我认为是老年用户最应该打开的功能。

andy:

iOS强制不太可能,没法实施起来

王玄:

这时候 Android 终端太多太杂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app 厂商总得适配小屏手机的嘛

感谢专业回复,直击要点!

您关于第四点的回复印证了我们群在讨论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一个好的通用设计往往可以帮到很多不同人群

夏冰莹:

再补充一些,大字号除了能帮到视障/肢体障碍/认知障碍/眼动之外,还有儿童、老年人、发展中市场的low literacy用户和低端设备(低分辨率、屏幕质量差、小手机) 啊还有dyslexia阅读障碍,影响人群是10%-20%呢

大字+文字转语音,我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也是优先级极高的

王玄:

说到大字号,对于某些视障用户来说, 他们只能阅读斗大的字,或者管状视野无法阅读一整行

我知道有一些实验性的软件可以把长篇文本用单个字符/词语在同一位置快速跳动显示的办法来为这些用户提供 text to speech 之外的阅读选项

不知道这类软件有没有可能推广?比如说在系统层面作为读屏软件的另一种形式?

我想,比如说对于眼球震颤难以追踪整行的用户,这种显示方法可能也是有用的?

举例:“那个棕毛狐狸跳过了一只懒狗”

在整个手机屏幕上,先显示“那”,0.1秒之后显示“个”,再然后显示“棕”,依次类推

andy:

+1 我看网页经常这么看,用个插件叫sprizlet。希望手机系统也能有 @Xiaoyi - 苹果西雅图 - 资深研究员 @夏冰莹 - 谷歌无障碍设计 

王玄:

想象了一下一个 grid 里所有的文字都在跑马灯的景象——太可怕了

有没有可能做成用户自己用手指水平拖拽查看其它内容呢?

当然长篇文本肯定是要 reflow了。这里说的应该也是为了视觉效果必须做成一行显示的情况吧?

不过一般手机就是用“大号显示尺寸”,也就能获得 150% 的放大吧?

在平板上的话,这个设置应该效果拔群

夏冰莹:

嗯对,大号显示尺寸是看起来最自然的,尤其平板很合适

我觉得文字超出范围的话长按弹出tooltip显示完整字串是设计角度来讲比较优雅的方案,就是如果超出范围的字串太多,每个都要长按会有点费时,而且对肢体障碍稍稍有点不友善

啊做好大字号适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化,比如国内一些头部app的英文版,哪怕普通字号,字串截断也非常严重,就是仗着汉字短、界面布局设计得太紧凑了

王玄:

阿里旗下的大部分 app 一开屏就让人犯密集恐惧症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小厂商,无论是 app 还是网页,都使用流行的框架。只要框架本身的无障碍支持比较好,开发者去考虑无障碍的成本不是那么高

随着框架越来越重视无障碍支持,小厂的产品情况总体是在好转

自己轮一个框架的大厂反而成了重灾区,尤其是国内

当然说到框架里对无障碍支持不好的,我记得 electron 在开发的时候就完全没考虑无障碍支持,导致很长时间里,只要是用 electron 开发的软件,基本上读屏软件就没法读

谣传微软做 VSCode 的时候为了做读屏支持,费了好大劲,而且特别影响性能

当然现在 electron 号称是加强了无障碍支持,我也很久没去关注,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夏冰莹:

文章 - app越来越像,交互设计价值在哪?,配图是一排购物类app密密麻麻的首页截图

之前刚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是笑死我了 这个锅阿里得背

史明明:

灾难还在继续,如果有下一个购物类软件问世,它们会继续采用一排截图的方式,因为阿里们开了个"好头"。




日常生活

视障人士坐电梯/扶梯时的需求和问题

(2021.2.12)

杨永全:

电梯里对于视障人,需要盲文或者语音提示。

清风扬:

1-开启语音功能。一般电梯都有。2-按钮粘贴盲文标签。语音是很多维护物业不知道这个功能,应该都能开启。而且实用性很高。不只是方便盲人。

懒人:

相对于电梯,扶梯才难弄,缺乏播报,且都在人流量大的地方

风清扬:

扶梯吧,我没难度。唯一的难度就是不知道这是向上还是向下的。

卢镇洲:

确实,特别是没人的时候会为了省电降速度,很慢很慢。

Sam:

摸扶手判断扶梯上下我确实没经验,我常用的方法使用盲杖探路,以此感知扶梯市上试下。

王慧:

这个不至于吧。因为向上的扶梯在出口的位置,方向和向下的扶梯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用手摸到扶手的位置上,就能判断出来。简单说就是一定要分清扶梯是入口还是出口。如果是入口的话,不管上下,方向都是向前的。如果你站在出口,那么方向就是反的。经常独立出行坐扶梯的就会发现,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站在扶梯的入口还是出口。而不是先分清上下

Bubble:

扶手判断不了上下,只能判断是离开还是进入这个楼层的

小龙蛋:

坐扶梯呢其实有几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一,你仔细听,你能听出扶梯是向上还是向下的声音。第二,你靠近电梯了,那个轰隆的声音你就能感受到。有电梯伸出你可爱的双手,试着向前触摸一下,应该能摸到扶手。第三,实在不行,拿着你可爱的盲杖向前试探一下,你就知道电梯向上还是向下了。第四,在电梯的附近等一等,听一下人上或者是下的声音,如果是下,应该有人向你走过来,如果是上,应该有人和你同方向走上去。

王慧:

简单总结下视障人乘坐扶梯的方法吧,第一步先分清自己是站在扶梯的入口还是出口。大家想一下,任何扶梯,不管上下,都是有入和出的。而你如果站在出口上,是肯定不行的。这个很容易区分,手只要摸到扶梯的扶手上,感觉下运动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就是判断向上还是向下,这个也不难,手顺着扶梯运动的方向向前一点,到扶手开始有向下或者向上角度的位置,就能知道是上还是下了。

王慧:

其实视障人出门,如果说电梯,最困难的真不是扶梯,最困难的是去陌生地方且没有人的没有语音的直梯,那真是不知道到几层了。




室内导航技术

(2021.2.12)

Sam:

我现在最最期待的技术是室内导航。现在盲人无论去地铁站,高铁站还是机场,无人陪伴是绝对走不到廊桥的。如果有拉好米级别的室内导航技术,并且普及到绝大部分的公共场所,我们就可以完全无人陪护去坐飞机,坐高铁了。说实话,我们是最不愿与麻烦人工服务员的一群人,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绝对不愿意麻烦,哪怕是任何一个人。

风清扬:

室内我也期待,我主要是想自由去商超溜溜弯。我不想知道我要买啥,我想知道在商超我能买啥。

王慧:

室内导航+1

Sam:

其实室内导航从技术上,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就是标准不统一,普及太漫长。

云:

室内导航+1

Sam:

各位可以预测一下。基于蓝牙技术或超宽带定位的室内导航,还有多少年才能广泛普及啊!我怕我等不到那一天就先被忙到解决掉了。!那就真有点人间不值得了。




盲道的问题

(2021.2.12)

小伙身上有wifi:

我发现长沙地铁站的盲道不会去扶梯的方向,一般都是走楼梯。虽然扶梯就在楼梯的旁边。

Sam:

就别再讨论中国的忙到了,越说越生气!他们建设忙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用户调研,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我敢说偌大的中国总共也找不出来10条合格的忙到!

再次给中国的忙到下个定义:中国忙到是用来解决掉盲人的!我相信走过忙道的人们都会同意我的定义。解决不掉问题,就解决掉出问题的人。这就是思路。

风清扬:

要想死的妙,天天走盲道。

Sam:

我上下班天天都要走各种类型的忙到,虽然现在还活着,但我时刻准备着!不跟你们开玩笑,我是认真的。

风清扬:

我有时候,都感叹,盲人的命,不对中国盲人的命该有多硬,才能从幼年到成年,从成年到老年。

小伙身上有wifi:

之前因为共享电动车占用盲道,然后有人就经常去市长热线投诉,后来是城管组织共享车单位开了个会。问题算基本改善

Sam:

哈哈,一段时间之后肯定恢复原貌!另外盲道上停放共享单车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种,不算啥严重问题。断头,电线杆,陷阱,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捕猎方式盲道上都有。

风清扬:

所以苹果发布watch 摔倒检测功能我身为中国老盲,哭的稀里哗啦的。这不就是中国盲道配套产品。黄金搭档。不知道您将去哪儿,有apple 地图。如果你摔倒了,嗯,没关系。让我们通知急救中心。

小龙蛋:

在某些短视频的软件上面反馈这些无障碍不好的问题,有时候还会被平台给你一个。官方反馈说有碍社会和谐,不给予流量推荐。




口述影像与无障碍文娱

(2021.2.26)

snow:

我们项目去年12月残疾人月全国做了8场贾樟柯作品《山河故人》无障碍线下放映活动,片子加了口述解说旁白和听障字幕、手语翻译画面,各地参加活动的比例出乎我意料的,反而是听障伙伴大于视障,听障伙伴普遍反馈大众不觉得他们在观看文娱内容上有障碍,因为有字幕,但是他们更希望多样化满足他们需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被看到了!他们用手语反馈意见时我们现场手语老师做翻译,我觉得他们表情非常丰富,与我而言是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王玄 - 轮椅伙伴:

这个 我想跟您聊一下 我接触到的盲人小伙伴中的观影爱好者 对口述影像作品评价都不怎么高 当然我还没看到这部影片的口述影像 我就是提一下目前的口述影像领域估计也还在起步阶段(一个猜想)

相比来说 如果有字幕的话 听力障碍 更能欣赏电影一点

不过吊过来的是 电影里面 视力障碍 肢体障碍 心智障碍 精神障碍 这些类别的片子 远远大于听力障碍

王慧:

我自己的感受是电影如果没有了配乐,很多地方的感受会完全不同。因此我偏颇的觉得听障朋友欣赏电影的困难也不少。只是对于电影这种视觉信息传递为主的艺术形式来说,相比于视障群体会少些。

雲:

听障者不是都听不了音乐……

王玄 - 轮椅伙伴:

听障谱系也挺多的 还有喜欢听古典乐的朋友

水:

可以看一下这个tedmed短片(需要科学上网)是一个给音乐会专门做deaf interpreter的人:https://m.youtube.com/watch?v=dkfCD7c2HcQ

他们的听音乐跟我们一样multimodal 可以看歌词听低音炮震动的韵律

我记得当时她还demo过怎么用手语rap 非常美

王玄 - 轮椅伙伴:

我接触过的口述影像 实在过于“不知道怎么说” 就觉得盲人小伙伴挺委屈的 一部好片子 就这样被翻译了

朱浠汐:

现在的口述影像很多剧透吧 就是同一个摔门,描述为:生气的摔门和重重的摔门,是有区别的~

王玄 - 听障学生:

口述影像差不多相当于再创作了,我觉得比诗歌翻译的难度还大 未必见得不可能,但是对译者和配音制作的要求太高了

朱浠汐:

受过非虚构写作训练的人,会知道什么是:描述,什么是“形容”

纪元:

口述影像类型1 视障者集体聚集在一个电影院里,有专人解说。

口述影像类型2

2.1 视障者戴上电影院配备的耳机(耳机内是第三支音轨,播放电影制作初期就置入的旁白背景音行为描述等一系列内容),和家人朋友一起观影。

2.2 视障者打开手机里的口述影像功能,观看存在口述影像功能的电影。注意,该口述影像也是专人专业制作讲解。 以上是我的关于类型的理解。

王玄 - 听障学生:

和译诗相比,也有一个共同的难点是把握节奏感 镜头语言的节奏感用语言描述还原出来,还要跟着电影的速度同步走,这比填词还难

纸鸢KitesHouse:

我看过一个口述影像的科普,那个从新写剧本的过程就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因为要把一切视觉信息描述出来,同时尽量不能加以自己主观形容

朱浠汐:

推荐一个日本电影叫“光”,里面的女主就是写口述电影剧本的,能窥探她们是怎样写作的,其实非常难

这个片子其实拍得挺好的,里面关于口述影像创作的问题探讨得挺深的,但可能豆瓣的用户不了解这部分,仅从爱情故事角度看,就比较普通了。能找到资源的话推荐看看

王慧:

其实目前的口述影像距离专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多数还停留在一种理念倡导和形式冲击的层面。用这种方式来重塑公众对视障的刻板认知。

朱浠汐:

可以和非虚构写作训练团体合作~我入行的年代,编辑是禁止我们用形容词的

snow:

这个也是我之前在群里有表达过的,现在无障碍电影各家做法原则都不同,所以品质参差不齐,让很多视障伙伴觉得无障碍电影也就这样,显得很鸡肋,某种意义上说制约了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其实无障碍电影如何配旁白,这个撰稿是非常专业性的东西,从方法来讲,不仅仅是口述影像(因为按口述影像的原则有时无法在台词空隙的时间里,准确表达规定电影镜头所展现的内容),也不是单纯的电影解说(解说带有很多主观色彩,我们更希望传递原汁原味的作品,尽可能还原作者的初心,而不是我们的理解),所以我们的项目把旁白叫做口述解说词,兼容了这两个部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专业性与艺术还原,口述解说撰稿一定要得到原创者、无障碍制作者和受众三方的认同,需要具备一定的影视艺术鉴赏力、了解电影艺术形态镜头语言,有口述影像基础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了解视听障伙伴过去信息的方式,所以写出一部好无障碍电影真的非常难。我们撰稿部分就得用1:100的时间,做内容就是慢工出细活,有些机构说20小时做一部,我们对品质也就不能苛求太多了。

王玄 - 轮椅伙伴:

谢谢您的耐心回复 受益匪浅 坚定了我不去给朋友口述某电影的决心!

王慧:

哈哈,不过这里也并非完全不可,如果小范围的或者是一对一的简单口述,是没有问题的。没办法奢求所有的口述人都具备专业能力,但口述的需求对视障人来说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我和我爱人去看电影,有时候我爱人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会小声的为我讲一些纯画面的内容,不然有些通过大量纯视觉画面传达信息的电影完全靠我自己听,很难理解。再比如有些综艺节目,其实视障伙伴也有观赏的意愿,可惜这类节目例如曾经的《爸爸去哪》,我尝试看过几次,真没看懂。里面突然笑的时候,我是蒙的。但这时屏幕上一般会给出字幕,描述或者说明下原因。这些视障伙伴都了解不到。

snow:

有些时候我们也挺蛮多,大家是觉得宁缺毋滥,还是有就比没有强。不过现在的局面确实是有点乱。所以我们去年也在尝试影视专业人才,无障碍电影制作者和视听障碍伙伴一起交流充分交流,寻找新的撰稿原则和制作办法,然后实践中优化,再去培训影视专业院校的师生参与进来,推动无障碍电影制作学科的建立,让无障碍成为影视后期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公益的去做。去年有了初步的结果,去年已经提交给中残联信息无障碍论坛,入选无障碍应用推广,不过做得还不够细,今年会邀请专业影视院校加入,再细化。您如果愿意,可以来我们项目做志愿者,学习口述解说撰稿,既可以给身边的朋友讲电影,也可以帮我们做内容让更多视听障碍伙伴欣赏

这个片子(《光》)我们也关注过,单从口述影像来说,目前比较权威的是香港口述影像协会梁凯程博士,中国唯一一个口述影像专业博士。但是内地观众的艺术鉴赏习惯和香港不同,所以还是得结合我们国内情况来操作。我们山河故人制作也邀请了梁凯程博士做口述影像指导,确实非常专业,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我们研究的不是内容,是表现形态,很多细节中女主用什么样的心态,方式,去传递作品

这就跟写作一样,一个故事每个人有不同的表达,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除了专业技能,最终写出好作品还是要用心不停揣摩的

CROC:

有興趣也能看看這一個介紹,介紹舞臺劇的口述影像。不過我覺得公益的性質比較大。這個啟明學校的校長是很有執行力和實驗精神的人。 https://youtu.be/chIoNSUPDmQ

懒人:

感觉口述电影是很有局限性的。或者是有侧重点选择。 例如我通过视觉能获取到一部影视作品比较重要的几个点(画面的主体内容)(环境及色调渲染)(镜头语言)这些如果跟影片放映同步进行几乎做不到,只能有所割舍。

或者描述时尽量已小说旁白的方式,这样可能会尽量清晰准确的描述到更多观察者视角感知到的内容。但还是会有很多视觉感官方面的损失

吴力权 Right:

有损失是一定的,要完整100%还原,我认为语言描述是做不到的。 专业的口述影像更重要的是足够中立、能恰如其分的插入描述性内容,简洁且不拖沓。

尤其受不了的是,影片开头先告诉我,这是一部主要讲述了xxxx的故事,先把结果告诉我,没有任何悬念,感觉也就失去了起码一半的灵魂。

国内口述影像目前多是志愿者形式,有一腔热忱就开始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在当下多数都没有口述音频的环境下能有就很珍惜了,也没什么还想要自行车的心态了。

先吃上饭,再谈吃饱问题。一旦有机会提升品质,相信大家都是会用脚投票。

懒人:

很多影视的镜头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布景可以让观者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种艺术形式目前看基本与口述影像无缘

黎昉:

以前广播电台有加上了专业旁白的电影录音剪辑节目,也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吴力权 Right:

http://v.yier-ea.com/video-list1.php?id=26 我发的这个你可以看一看听听 对对你唤起了我很多记忆,比如大长今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我都是听的广播录音剪辑版本

赵一达Yida:

我看有个电影口述人的访谈 有些视障者没见过的东西也需要想办法去解释 比如他会用勺子来解释直升机大概的形状

snow:

个人感觉、这种解释性的口述在电影中出现就多余了。需要区分清楚哪些信息是必须时时传递的,哪些信息是电影之外的知识积累。就如同我们即便是在电影中看到某架飞机,可能也不了解详细信息,如果想了解,电影看完了,我们可能会去再上网检索飞机的相关信息。

的确有些先天失明的视障伙伴对直升机可能没有概念,但对这个概念的具体建构过程不应该也不必要通过电影中的口述完成。

普通观众也未必能在屏幕极短的时间内获取画面全部细节,重要的是感受氛围,口述解说是为了辅助视障伙伴尽可能完整的获取信息和作者传递的情感与价值观,没法代替整体视觉感受,毕竟电影就是光影的艺术,不过也就是因此它才有特有的魅力,让我们在一个半小时内领略不一样的人生。您可以选择电视剧或者纪录片试试,应该细节描述会更多一些

这块需要受众群体艺术鉴赏力的普遍提高,不然很多人会觉得,你跟我说长镜头蒙太奇,我也不知道啥,很多余

无障碍电影,不能脱离电影本身的业态和受众习惯,大家需求喜好都不同,所以对无障碍电影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片子也有不同的撰稿方式,和编剧的职业要求差不多

王慧:

其实这几个点也是我之前跟韩老师私聊的时候交流的几个主要内容。

1、目前的口述内容过多,大量占用了电影的留白时间,但电影的艺术形式,有时候就是通过适当的留白来展现的,塞的过满的口述有时候反而影响了对电影的欣赏。

2、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电影口述方式,或者说叫适合于视障人的影评。我目前习惯是看电影之前先去看一些影评,有些影评写的好的,在不过分剧透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写出电影的一些关键点。那么是否可以针对视障朋友,将电影中一些通过画面展现又特别关键的情节,适度的写成影评,这样大家看后再去欣赏电影,也能去脑补一些画面。虽然没有时时的口述,但与完全没有任何了解就去看电影,会好很多。

3、目前口述影像的普遍问题是时效性不强,能有口述影像的电影大多都比较旧。这里可能牵扯到版权的问题。但视障朋友的需求其实与健全人是相同的,大家也渴望在贺岁档看到最新的热门电影,也希望能第一时间欣赏到热门的综艺节目。但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全面实现让电影上映就有同步的口述影像的现状下,是否可以用第二点中的方法来为视障朋友介绍下这些最新的影视综艺作品?

上述问题韩老师已经回复过不少,我只是再做一个总结,供同样对影视综艺感兴趣的伙伴一起思考。

黎昉:

就像黑白摄影之于彩色摄影,某种元素的缺失也会带来独特性。也许不必拘泥于完全还原原始的视觉素材,更重要的可能是契合听觉艺术的特征,比如它可以在听众的大脑里营造更有想象力的虚拟空间场景和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故事线。

snow:

对的,声音也有独特的魅力,普通电影都有声音指导,传递情绪渲染氛围,这些我们无障碍加工都会关注到,某些情节会把背景音效音乐声音增强也是这个目的

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搜爱丽丝梦游仙境原声大碟,里边音乐音效都做的超级棒,不同乐器的配合体现奇妙多彩的空间。还有爱丽丝掉进树洞,身体下滑发生的摩擦音,转弯下落都非常有画面感,非常棒!

HOHO:

口述影像,在美国的版权法好像是支持所有的内容在加入无障碍内容的时候,不需要版权方同意。这块,国内似乎还没有那么完善?不知道这块@译迩无障碍文娱snow 清楚不?

snow:

不仅公益组织等非盈利机构可以不通过版权方授权即可制作无障碍版本,电影上院线和网络,很多加入前欧盟无障碍电影小组的国家,需要有无障碍版才能发行放映。奈飞和BBC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还是更倾向和版权方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内容工程文件,用专业影视后期加工的工业化标准产出无障碍内容。这样画质和声音部分都可以更完美。比如口述解说旁白部分,我们在版权方提供的DME分轨文件上,把旁白和背景音乐、音效做调整后再渲染输出,整体效果就非常舒服了。不然旁白音量和某些巨大音乐和背景音效的部分会被淹没

可惜对于制作方式描述的非常模糊。这也是我们和版权方沟通下来他们比较在意的点,通常他们作为内容创作者当然希望作品被更多人关注欣赏,但是,到底把他们的作品改成什么样子了,画质差音质差,解说得和他们要表达的谬之千里,他们就会很心疼,作品都跟自己孩子一样啊哈哈

snow:

美国有没有无障碍内容立法我不太清楚,但是我们接触到前欧盟无障碍内容标准制定小组的成员了解到,哪怕颁布立法的国家,没有不断优化的标注和专业人才的储备,立法的真正效果也强差人意

andy:

美国版权法应该没有豁免无障碍制作,之前有给电影加口述放YouTube被告的,目前还有争议。

单就影音口述有两种法,一是要求出版方自己提供,这个是强制的,之前AMC Netflix被告后都开始加了;另一个是张阳问的版权法,第三方未获得版权加口述是否侵权,现在还有争议。 同意你说的不管哪种立法,这个专业人才储备都是需要的

朱浠汐:

中国签署了马拉喀什条约,但是没有后续立法了

《马拉喀什条约》是国际著作权体系中的历史性条约。 中文名马拉喀什条约 其为便利视力障碍者获取出版作品提供了众多的例外与限制,是一个版权领域具有人权性质的国际条约,也是解决世界上3.4亿盲人、视障者和印刷品阅读障碍者面临“书荒”问题的一个善举。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80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 被授权实体是该条约的核心概念,可界定为解决无障碍格式版作品的匮乏与传播问题而被赋予一系列针对著作权的例外与限制的非营利性组织,例如图书馆等公共事业机构 [1]  。

看来是仅限于书籍?

王慧:

这是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关于无障碍的相关规定,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1年6月1日施行) 第二十四条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称、作品名称,并且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著作权人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已经发表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限制。 ? 第五十条 下列情形可以避开技术措施,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开技术措施的技术、装置或者部件,不得侵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而该作品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取;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 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而该作品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取; (三)国家机关依照行政、监察、司法程序执行公务; (四)对计算机及其系统或者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五)进行加密研究或者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研究。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限制。

是在为正式批准加入该条约做准备,简单说之前的著作权法版权例外只有盲文,不符合条约标准。新的著作权法已经符合了,应该很快可以被正式批准加入了。

科技产品使用

字幕 - subtitle, closed captions, SDH的区别

(2021.2.10)

王玄:

captions 和 subtitles 都是字幕,意思是一样的
Closed Captions 就是软字幕,字幕与视频是分离的
与此对应的是 Open Captions,就是硬字幕,字幕已经压到视频画面里了
包括环境音效的字幕叫 subtitles for th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简称 SDH
如果字幕被称为 SDH,是一定会有音乐、引擎声等环境音描述的。
如果字幕仅被称为 captions 或 subtitles,那么可能就没有包含环境音描述
CC 是 Closed Captions,不必然是 SDH 字幕。

只见到 CC 按钮没有见到过 OC 按钮是因为只有 CC 可以开关的。Open Captions 不能开关,自然就没有这个按钮或者选项。

当然啦,以上是对于一些英语名词的解释
中文语境中也许没有必要沿袭英文名词,可以自造我们自己的中文术语?




CART字幕

(2021.2.15)

王玄:

CART 的英文原文还真的用的人不多啊 它的英文原文是 Communication access real-time translation

一般来说,当我们说 CART 的时候,指的是远程人工打字员服务。也可以是有计算机辅助的人工打字员。

但其实 CART 这个词里本身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人工打字员,严格来说,AI 远程字幕也可以是 CART,但我好像没见过这么用的。 在很多字幕服务里,CA和AI是作为两个不同的选项出现的,CA是人工,AI是机器。

因为它不是为视频提供的字幕,而是完全为语音提供的字幕服务,一般来说也就不强调是否是 Closed Caption。

CART 只是强调的远程字幕服务(在实际语境中,一般是人工字幕),和字幕的呈现形式没有关系

最终呈现字幕的形式就非常多样。可以是带字幕的电话机,可以是手机app,可以是网页,可以是电脑上的专门应用,可以是带 CC 功能的电视机

所以刚才冰莹说不希望Google的免费服务抢了CART的饭碗,主要说的是希望不要因此导致这些大规模呼叫中心里的专业打字员被抢了饭碗。

老宣:

@王玄 谢谢您,,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长见识了。以前听说韩国的电视CC也是采用这种人工方式制作,但没有亲自考察过

王玄:

对的,发达国家因为字幕服务有至少三十年了,人工字幕目前还是主流,AI字幕不是主流

老宣:

@王玄 据您的了解,CART的延时通常多少呢?

王玄:

我感觉大概延迟会有英语正常语速下四个词的样子 偶尔会有晚一整句的情况

老宣:

@王玄 其实AI字幕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准确率,最大的问题无法对各类背景声给出解释词,AI还是对白的文字化,个人的理解。

王玄:

对的,CART 服务是可以提供背景声解说的,而AI字幕一般没有

老宣:

那这个延时已经很低了

王玄:

CART 显示字幕的方式也和设备和协议有所不同 如果是必须一行一行显示的,延迟就尤其厉害 如果是可以随打字员打字实时显示的,大概就是只迟四个词左右 比如说 TTY 是必须打完按回车才能发送,一次一行,那么延迟就至少是半句话

老宣:

一行一行肯定会延时太长,日本的电视CC一般采用Ai+人工校对制作,一行行推送延时最少4秒钟以上 打字员实打实时显这种逐字的方式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吸引注意力了,有时候会忽略画面

王玄:

美国的呼叫中心一般都是当地的。一般来说每个州有自己的呼叫中心。本州的电话一般是转接到本州的呼叫中心,那么通信线路上的延迟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说西海岸的电话要东海岸来打字,这个线路延迟就得有上百毫秒吧? 美国的电视节目我感觉字幕延时不是很厉害,但是往往实时球赛之类的效果就比较差,有延时,时不时的会有一些内容没有字幕 而电视剧的延时就比较低,感觉是提前制作好的——但是不一定是电视剧制作方制作的,会有错别字,结尾的时候有时可以看到对字幕制作方的致谢

风清扬:

这些字幕读屏能读就好了,现在YouTube app 也不读字幕,然而通过Safari 访问YouTube 网页却能读。

王玄:

美国电视很少很少放外语(非英语和西班牙语)节目 美国市场对于引进外国电影电视特别没兴趣

老宣:

@王玄 请问美国电视剧字幕会有错别字?

王玄:

会的,人工打字员肯定有错别字

老宣:

中国电视剧字幕都是出品方交付成片时一起交付,在制作时burn in到影片中,所以几乎没错字。但中国这种字幕都是Subtitles,没有背景解释。 美国这种字幕可以隐藏吗?

王玄:

美国的电视机一般都是支持CC的。所以字幕是可以关闭的 这个字幕是直接内置在电视广播信号里的,电视机接收了之后就可以显示